为改进和加强学校教研工作,扎实做好学校教研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真正做到用教研指导教学,特制订本方案。
一、校本教研理念
围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中心,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
二、校本教研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要针对课改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实施“面对面”的研讨,有的放矢地解决教师日常教学中的疑虑和困惑。
(二)实效性原则,以“问题”为中心,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注重实效,力求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现实的教学效益。
(三)实践性原则,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原则,注重给教师反复实践的机会,使理念学习与教研活动紧密结合。
三、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
(一)成立由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教务处主任、副主任担任成员的 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教研工作。
(二)以专业部长、学科组长的直接责任人,组织开展各项校本教研工作。
四、校本教研时间
(一)以部、组为单位,选择本专业、学科全体教师无课时段进行,详见附表。
五、校本教研任务
(一)深入了解并及时探讨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和困难,交流教学心得、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促进教师的教学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校本资源开发建设与管理的能力。
(二)部、组长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重点教研工作专题会,可以围绕校本课程、校本教材、教学大纲、技能竞赛、专业证书等,和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密切相关的重要工作,开展主题教研会。
六、校本教研具体内容
(一)备课制度: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等教学指导性文件,在熟悉指导性教学文件的精神的基础上,制定出教学计划、进度、措施和所教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超前一周备课,不备课不上课。
2.集体备课,交流教材、教法、学情等情况,集体备课每周不得少于一次,并在每次备课后认真填写教师教研手册。
3.教务处在每学期检查严格检查教师备课情况,并将教师的备课情况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依据。
(二)部组活动制度:
1.部、组在每周规定时间进行教研活动,由部、组长组织学习、研讨。
2.部组长定期向教务处汇报工作、反映情况。
3.部组长、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要率先垂范,敢于做身边的专家;勇于承担起教师的专业引领任务。
(三)教师自学制度:
1.教师平时要加强自学,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做好笔记,认真填写好教师教研手册。
2.教师平时要注意坚持,写教育日记、教学札记、教学案例、教学故事等。教龄不满三年的教师每周记一篇以上;年龄35岁以上的教师每月记一篇以上。
3.学期间学校将对教育日记、教学札记、教学案例、教学故事等不定期进行抽查。学期末学校进行检查评比,成绩计入年度量化考核。
(四)课堂教学研讨制度:
1.每位教师每学期在部组内至少上1节能给人带来思考和问题的教研课,每学期开学各部组自行确定部组教研周时间,教研课在教研周期间集中举行,并做好部组听评课工作和相关记录。
2.学科组应采用个人构思→集中交流→每人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学案)的备课方式,然后由一人主教,学科组集体听课,听完课之后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再次修改,反复磨合,直至满意为止。
3.专业部应将本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根据课程的近似程度与关联关系分成若干教研小组,在教研小组内按照个人构思→集中交流→每人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学案)的备课方式进行备课和研课,形成课程互助小组,共同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反复磨合,满意为止。
4.教师每学期听课10节以上,教学线主管领导和主管教学副校长听课15节以上。
(五)教研成果展示与奖励制度:
1.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课改,及时把教研成果进行推广、进行成果展示,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上级的各类成果评奖活动。
2.学校对获奖的教研成果进行物质奖励,在绩效工资中占一定比重。
(六)师徒结对制度:
结合学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养方案,教师之间开展“师徒结对”活动,骨干教师带年轻教师,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
(七)教研巡查制度
为保证部组教研的质量,做好过程管理,加强校领导对一线教学情况的了解校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主任每周至少参加一个部组的教研活动,并做好记录。
(八)自媒体示范引领制度
为配合好校本教研的管理、原始资料的积累、教学经验的推广,要求各部组建设本专业、学科的公众号平台,设立专人负责,每周在本部组组织的教研活动之后将教研主题、内容、活动资料和照片等发布到部、组的公众号上,部、组也可以将和本专业、学科的前沿热点、重要新闻、经验总结等文章发布于部、组公众号。公众号的建设情况是评价优秀专业部、学科组的重要依据。